回主页

 

第四节 谁是亚洲人、欧洲人的祖先

 

1小节 现代人类学确定年代的方法

 

在讨论欧洲人和亚洲人的祖先之前,很有必要介绍现代人类学确定年代的一些方法。

 

一.分子人类学推断年代的不准确性

 

在前面几节中所讲到的亚当理论和夏娃理论,以及由这两个理论延伸的千年追寻,都是从现代人DNA追溯以往的祖先。这种追寻和亲子鉴定的原理很相像,在血统方面,是准确无误的。然而,无论是从线粒体DNA上的追寻,还是由Y染色体上的追寻,由于DNA突变是随机的,突变率是非恒定的,因此,在祖先产生年代的判定上,不是很准确。对于年代的确定,大都需要依靠考古的年代断定方式来确定。

 

1. 线粒体DNA单倍群产生年代的推算

 

比较起来,线粒体DNA的年代推算比Y染色体年代的推算,准确性相对要好一些。

 

由线粒体DNA突变来推求年代,关键在于确定突变的速率。客观地讲,目前的突变率都是估算的,不同研究提供的数字,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且,过去历史上单倍群的突变率,显然也不是固定的。

 

估计线粒体DNA突变率的简单方法,是“看两个分开已知年代的群体各自积累了多少突变”("You can see how many mutations have accumulated in two different groups that have been separated for a known length of time")。例如:研究发现在大约1.5万年前,有几小群人跨过西伯利亚的白令海峡到了美洲[参看第5节内容]。他们的后代是仍然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原住民。这些原住民的线粒体DNA中,包含一个命名为C1b的单倍群。而在西伯利亚的现代人中,有C1a单倍群的人群。C1aC1b有共同的母系单倍群C1。由于在美洲没有发现含C1a单倍群的族群,C1a仅存在于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中。而在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中又没有发现C1b,因此可以断定C1b是在人群进入美洲后才产生的。C1a的子孙和C1b的子孙已经分离大约1.5万年了。在他们两个系统的后裔中,他们的子孙共发生了89个突变点,每条继承线上平均为44.5个突变点。因此,可以算出平均每发生一个突变点的时间是3,750年到3,333年。

 

非洲原住民和美洲原住民之间,线粒体DNA突变点的积累数大约是115个点[注释 1],平均每条线上是57.5个点。按上述的突变率来估算,线粒体夏娃的生活年代在21.6万年到19.1万年以前,近似为20万年前(参看第2节 图2-14)。

 

2.Y染色体DNA研究的年代推算方法

 

从前面一节我们看到,Y染色体亚当理论,在断定血统方面的优势,是化石考古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在确定古人的年代方面,却存在着劣势。正如在亲属鉴定上,可以查出200年前杰斐逊的私生子,但并不能从DNA上确定他的出生日期。

 

Y染色体亚当到底生活在多少年前,在过去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年代差别很大。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生活在5.9万年以前,这个显然有错误的年代,是分子人类学家斯宾塞.韦尔斯(Spencer Wells),在他的著作出非洲记,人类祖先的迁徙史诗”[注释 2]一书中提出的。这个数据是引用包含他署名的研究报告“Y染色体序列变异和人类群体的历史” [注释 3]中的结果。但是,他并没有说清楚。原报告的内容是,"the age of 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was previously estimated at 59,000 years, with a 95% probability interval of 40,000140,000 years"。注意这里的“95%的可能在414万年”。在此之前有估计为27万年("A coalescence model predicts an expected time to a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ral male lineage of 270,000 years."[注释 4],在之后又有15万年(参看2-5 人类的父系树图谱)。为什么会有这大差异呢?

 

在原理上,Y染色体DNA年代推算是和线粒体DNA年代推算一致的:“看两个分开年代已知的群体各自积累了多少突变”。但是,线粒体DNA只有16,569个碱基字符,而Y染色体非重组区,却有四千多万个碱基字符,这当然要复杂多了。

 

有一个比较通常用到的计算公式是:   t = -Ne ln(1-V/Ne μ) [注释5]

公式中各项:有效群体大小(Ne),标记的突变速率(μ),群体中积累的突变数目(V)。t 是距今多少代,以每代20年计算,t乘以20,就是距今多少年。ln是自然对数符号。

例如:以中国汉族祖先M122的产生年代计算,Ne确定为750- 2,000;μ确定为0.18%20年为一代。计算得出M122产生的时间是:距今18,000-60,000年。(该文中没有给出V的数值)。

 

可以看出计算结果的误差范围是很大的。而且仅仅是标记的突变速率(μ),不同的研究者提供的数据,相差就达到上十倍[注释6]

 

由此看来,由Y染色体DNA推断出来的年代,只能作为参考。在这方面,仍然要依据考古年代测定的物理方法。相对于Y染色体DNA推断的年代,线粒体DNA推断年代的误差范围还是小很多,线粒体夏娃生活在20万年前的时间,自1987年提出以来,没有大的改变和争论。本网页中有关DNA单倍群产生的年代,可能在不同的内容中有所差异,相信读者会给予谅解。

 

二.传统考古学使用的物理学断代方法

 

1.14测年法

 

1)碳14的产生、衰变和还原: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碳12、碳13和放射性同位素碳14,它们的质子数目都是六,但中子数目不同。大气中的氮原子(7个质子,7个中子)在宇宙射线高能中子的碰撞下,会得到一个中子、失去一个质子,转换为碳146个质子,8个中子)。碳14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原素,其半衰期为5,700

 

植物生长中,在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同时将碳14吸收到体内并保存下来。当植物死亡后,不再吸收二氧化碳,体内的碳14也不再更新,碳14开始进入衰变期。碳14的衰变是释放出一个Beta粒子(电子),使原包含的一个中子变成质子,还原成氮原子。

 

2)碳14衰变的计量:

在碳14计量范围的近几万年中,相信宇宙射线的强度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空气中普通碳(碳12)与碳14的比例应该是恒定的,这个比例大约是一万亿个碳原子中有一个是碳14原子。当植物死亡或被动物吃下去时,这个不再呼吸空气的植物体内,碳12和碳14原子含量比例一定是:“一万亿比一” ,这个动物体内碳14含量也是这个比例。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碳14开始了半衰期的计时。如果你发现某古人类化石体内,碳12和碳14原子含量比例是“一万亿比0.5”,衰变了一半,你就可以认定,他(或她)大约生活在5,700年以前;或者,死亡后,已经过了5,700年,因为这正好是一个半衰期。

 

衰变比例和时间是一个自然对数关系,只要这个比例不是太小,就能得出相当准确的结果。当然,这有一个限度,如果碳14衰变得几乎测不出来,结果就无法准确了,碳14能鉴定的时间范围限于6万年以内。目前更先进的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断代方法(AMS——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已经将测定年代扩展到7.5万年。

 

3)碳14测年法可信吗?

碳十四测年法是由美国科学家维拉德·利比在1949年提出,他为此而获得了196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虽然其准确性存在争议,但目前仍然是世界考古学界普遍接受的方法。在过去几十年中,碳14测年法也一直被其它的一些测年法进行比较和鉴定,特别可信的是“树木年轮法校准”。

 

树木年轮每年生长一轮,各层年轮内保留了当年吸收的碳14含量,并从第二年开始了衰变计时。如果得到一颗5000年树龄的树干,以每十年为一组锯解出500个木质样本,分别测定其中碳14含量比例,能得出各个样本碳14测年的年代。再将这个年代与年轮计数的年代比较,就可以确定碳14测年的误差,并可以此做出校正曲线或校正表,来校正碳14测年的数据。 

 

有些树木能生活很久,美国仍然活着的一颗狐尾松(bristlecone pine树的树龄达5,063年,早年发现的已经死亡的刺果松树的树龄达7千多年。对发现的一些已经死亡并存留的古树干,进行年轮对比研究,通过不同古树的相应年轮搭接,已建立一些标准“年轮表”,其中北美洲的“年轮表”达8600年,欧洲的“年轮表”达10000年。在树木“年轮表”的基础上,已经将年轮--14校准延长到1.1万年[注释7],并可以由此延伸到4万年。校正后的碳14测年精度,对于一万年以内的测年结果,误差在60年以内;3万年以内的结果,误差在350年以内;3万年到4万年的结果,误差在750年以内。因此,我们可以确定14测年法是可信的

4-1 5063岁的狐尾松树

 

在一些考古发现的物品测年,往往给出两个年代:一个是碳14测试年代(C14 years before present C14 BP”),一个是日历年(Calendar years before the present ,“Cal BP”或 BP)。例如测试一个洞穴中烧焦的木材年龄是:12,500C14 years BP )和14,500cal BP)。前面是碳14测年法得到的结果,后面是校正后的日历年代。

 

有些人认为碳14测年不可靠,而相信地球和人类仅仅只有一万年的历史,这是不符合科学事实的。

 

2.其他的测年方法

 

1)铀系测年法:

铀系测年法是同位素地质测年方法之一。是根据铀系核素的放射性比值来测定沉积物的地质年代。常用的测量法有铀法(234U/238U)、钍—铀法(230Th/234U)、钍—铅法(231Th /210Pb)等。

 

测定原理为:同位素238U235U所产生的衰变系列中含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在正常的地质过程中,这些铀的子体如钍、铅等,从母体中分离,按其各自的半衰期所决定的速率进行衰变,母体则衰变形成子体核素。利用辐射探测器可测定各核素的放射性比值,以此推算出沉积物的年龄。如果在沉积物中发现了古人类的遗迹、遗物,测定沉积物的年代就可以代表古人类活动的年代。

 

这种方法适合于旧石器时代古遗址的测年,测年范围为0.5-60万年,而且仅限于测定富含碳酸钙的岩石。

 

2)钾氩测年法 :

钾氩测年法也是同位素地质测年方法之一。钾40是一个不稳定的钾同位素,它会衰变为氩40。氩气在石头为液体时会自由逃逸,在石头凝固后,钾40衰变成的氩40就保留在石头中了。利用质谱计等仪器可测定岩石中所含的氩40和剩余的钾40k的比率,按此比率可计算出矿物晶体或含钾岩石的起始年龄,断定出其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钾40的半衰期是12.5亿年,可以用于测量超过10万年前形成的石头。太年轻的石头因为氩含量太低,达不到需要的测年精度。此法常用于判断火山活动区的地质事件年代。

 

3)热释光测年法和光释光测年法:

热释光测年法:含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的陶器、瓷器等物体,在接受自然环境下的核辐射时,能够将受到的辐射剂量积累起来,受到辐射时间越长,积累的剂量越大。加热从陶瓷器上取得的微小样本,样本中积累的辐射能会以光的形式辐射出来,辐射能量可以使用热释光测定仪器测定所测量得到的光辐射能量与陶瓷烧制后(烧制能将辐射剂量的积累值归零)经历的年代长短成正比,由此来断定年代,这就是热释光测年法依据的原理。热释光测年法测年范围介于数百年到100万年,主要适用于受过烧灼或加热后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和古董的年代鉴定中。测定对象除了陶器、瓷器、火烧土外,也可对燧石、黄土、方解石进行测定。

 

光释光测年法:近年来,还在热释光测年法的基础原理上,发展出“光释光测年法”(Optical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缩写为OSL)。它是用氩离子激光或氙灯激发的“光能”代替“加热”,取得样本的光辐射能量的测年方法。与热释光测年法比较, 测定的年代更为准确一些。

 

注释:

1参看线粒体谱系树PhyloTree.org - mtDNA tree Build 14 (5 Apr 2012)

2The Journey of Man: A Genetic Odyssey

3)“Y chromosome sequence vari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2000 Nature America Inc. http://genetics.nature.com

4)“Absence of polymorphism at the ZFY locus on the human Y chromosome

5Bing Su, et. al., Y-Chromosome Evidence for a Northward Migration of Modern Humans into Eastern Asia during the Last Ice Age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999 Dec.

6WANG Chuanchao,YAN Shi,LI Hui ,姓氏和Y染色体(Surnames and the Y Chromosomes, Communication on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 Vol. 4 2010

7)蔡莲珍,C14年代测定─-史前考古断代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