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24对染色体的他们到哪里去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这样的概率:如果在200万年中,总保持有200万个古猿人,就有可能因骤变产生23条染色体的“科学亚当和科学夏娃”。那么,(1)那些没有产生骤变的古猿人他们是什么样子?(2)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来看产生骤变假说的根源――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疾病。罗伯逊易位基本都是发生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上,“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特别短,被丢失的短臂部分内包含的基因很少,因此,患罗伯逊易位染色体疾病的病人,除了存在生殖功能障碍外,大都和正常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丢失的基因太多,胚胎就不会存活。

 

骤变假说的研究认为,人类2号染色体也是由两条古猿人的染色体,2A2B,融合而成。由此推论,没有发生骤变的24对染色体的古猿人(或者说是24对染色体的古人)和骤变后产生的23对染色体的人,也就是骤变前的父母和骤变后的子女,在外形上,不应该差别很大。不可能在2个染色体融合成一个染色体的瞬间,在其他染色体上同时发生很大的变化,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基因,将一个浑身是毛的猿人骤变成我们这样的现代人。没有骤变的他们的父母,一定和骤变后产生的子女――“科学亚当和科学夏娃”差别不大,也一定和我们的差别不大。因为骤变前、后的两代,有着相同的其它21对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但是,骤变前、后两代的他们,一定和现在的猩猩有很大的差别。 

 

这里就带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些具有24对染色体、和我们(我们和“科学亚当和科学夏娃”的DNA差别应该在千分之0.5左右)相似的古猿人,他们到哪里去了?他们决不会是目前存在的猩猩们。让我们对比一下未骤变的古猿人和“科学亚当和科学夏娃”,在数量上存在的概率。在200万年中,如果古猿人的平均寿命是40年,那么200万年中,就出生了5万代 。平均每40年更新一代,每代要保持有200万个古猿人,总共要出生5X200万等于1000亿个古猿人。他们对应的,仅仅是“科学亚当和科学夏娃”俩个人。

 

能够想象这样的结果吗:在25万年前左右,骤变出来的“科学亚当和科学夏娃”,从他们两个人繁衍出了全世界的70亿人,而他们这些24对染色体的古猿人(或古人)却消失了,这真是不可思议、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想象,如果当时在非洲尼罗河的两岸,同时生活着两百万的古人猿、两百万的黑猩猩、两百万的红毛猩猩和两个“科学亚当和科学夏娃”,古人猿和“科学亚当和科学夏娃”DNA最接近,远比猩猩们有更强的生命力,他们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仅仅是他们消失了?

 

从全世界人身上的3个标记:789个码的第一标记、729个码的Y染色体亚当标记、16569个码的线粒体夏娃原始码标记,可以看到人类没有发生任何进化。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从DNA解码中所看到的。如果当时有大量24对染色体的古人,他们的 外貌必定和科学亚当、科学夏娃一样,也和我们一样。也一定会有大量的他们存留在现今世界上,和我们继续生活在一起。

 

另外,如果现代人的2号染色体是由随机融合而来,这个随机融合也必然会发生在其它的染色体上,其类型应该有28种或更多。然而至今,只是说“发现了2号染色体融合”,那么,其它的那些类型的人又到哪里去了呢?

 

四.22对染色体的人会取代23对染色体的人们吗?

 

1.现代人中有22对染色体的人吗?

 

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在世界上的确存在着22对染色体的人们。

 

1)来自中国的报告:

2010年,在中国中部,一位25岁的男子的妻子产下一个患脑瘫的男婴,男婴在6个月的年龄时死亡。经检测,发现此男婴是一位染色体罗伯逊易位病的患者,只有45条染色体,因此检查了男婴父母和祖父母的染色体核型[注释2]

 

经检查,发现男婴的母亲是正常的23对染色体的女子,男婴的父亲“表型正常”(normal  phenotype),染色体核型为:44,XY,der(14;15)(q10;q10),der(14;15)(q10;q10)。“表型正常”的意思是他看起来完全是一位正常人,正因为如此,他和一位正常女人结了婚。而染色体核型表明,他的14号染色体和15号染色体融合为了一对染色体,因此他是一个只有22对(44条)染色体的男人。男婴祖父、母系表兄妹结婚,他们都是45条染色体的人。

 

7-6   22对染色体人的染色体照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细胞遗传学家夏家辉教授确认,此男士为中国发现的首个22对染色体的人,有医学家们称其为人类的新品种。

 

(2) 922对染色体人的报告:

法国生物学家Iain D O’Neill博士2010年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罗伯逊易位同型结合体的调查”Homozygosity for constitutional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reference to origin, ascertainment and phenotype[注释3]他搜索了1970年到2009期间的、包含世界各主要医学类的资料库,共发现了922对染色体人的报道,其中包含54女。

 

从融合衍生的染色体来看,有3个男子和3个女子是13号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融合为一对染色体。其他两个男子,一个是14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融合;一个是14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的融合。另外的一个女子是14号染色体和21号染色体的融合。

 

9个人的外观和行为与普通人没有区别,即“表型正常”。他们的父母大都有亲缘关系,并且都是45条染色体的人。

 

9个人中,有3个人是一家人,几位医学专家特别对他们做了研究,并发表了一篇报告:“45条染色体的父母和他们322对染色体的孩子们(意译)Homozygosity for a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13q14q) in three offspring of heterozygous parents.[注释4]

1个女儿、2个儿子,都是13号染色体和14号染色体的融合。他们的父母是表亲(cousinsa,而且都是45条染色体的罗伯逊易位“t(1314)”的患者。其中一个女子与一个23对染色体的正常男子结婚,生育了一个儿子,是45条染色体的罗伯逊易位“t(1314)”的患者。

 

至今,从全世界的文献记录中,仅仅看到了这1022对染色体的人。可以看出,其概率是十分微小。

 

2.会形成22对染色体人的种群吗?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世界上的确有极少的22对染色体的人存在,但他们都是第一代的22对染色体的人,还没有发现过从22对染色体人出生的22对染色体的子女。

 

很难确定出22对染色体人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但一定是很小、很小。染色体病的检测已经非常普遍,如果22对染色体人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不是很小,就不会有这么少的病例报告。

 

在美国是年龄大于35岁产妇必做唐氏筛查,35岁以 上产妇的比例大约有5%左右,唐氏筛查必须要确定染色体对数,因此可以发现22对染色体的人。中国城市中,产妇唐氏筛查的覆盖率为50%左右,还要加上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的染色体检查,染色体病的检测比例一定大于50%。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为14百万左右(出生率1%),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每年至少要筛查近3百万以上胎儿的染色体,唐氏筛查已经推广了十年以上,但是至今仅有一例的报告。那么中国在大约3千万的染色体检查中,只发现了一例。考虑漏报,拟估计在每出生2千万个婴儿,才会有一个22对染色体的人。按此比例推算,目前在全世界,大约有几百个22对染色体的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因为22对染色体的人“表型正常”,除了检测他们的染色体的办法外,无法将他们与正常人区分出来,因此22对染色体的人,无法有意地去寻找22对染色体的伴侣,去生产22对染色体的孩子。即使偶然地产生一个第二代的22对染色体的人,他们同样也无法在茫茫人海中,恰好遇到一位22对染色体的伴侣,并且以下各代都会有这样的机会。总之,长期产生和保持22对染色体的人群是不可能的。因此,至今仍没有发现一个第二代的22对染色体的人,更没有22对染色体的族群出现。

20几万年来,22对染色体的人没有形成新人种族群。可以肯定地说,即使再过几百万年,也不会发生22对染色体的人,去取代了现今70亿的23对染色体的人。您同意这个结论吗?

 

3. 22对染色体的人不能算是新的人种

 

22对染色体的人只是“表型正常”的染色体病人,他们和正常人的不同,仅仅是失去了很少量的DNA和其中包含的基因,从染色体病理学来看,他们都是病人。染色体短臂缺失会产生一些疾病,有关5号、10号、15号、18号短臂缺失的病例都有报道。中国的一篇报告指出,医疗专家发现了一位1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的婴儿,患上了婴儿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例[注释5],因此,判断 “在15号染色体短臂上可能存在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有关的基因”。仅仅靠基因丢失,只能产生病人,而不会产生新的人种,现在如此,过去也应该如此。

 

4. 23对染色体的人会取代24对染色体的猿人吗?

 

我们再回到骤变是否能使23对染色体的人取代24对染色体的古猿人这个问题。20几万年以前,当然没有办法去检测染色体对数了,然而,面对的问题仍然会是和与上面分析一样的。而且,骤变前的父母与骤变后的子女,在形体不应该有大的区别。作为极少数的23对染色体新的类群,在自然交配中,只要与大多数的24对染色体的类群个体有交配发生,就会产生47条染色体的后代,这个参与交配的23对染色体人的遗传效果就消失了。因此,即使产生少量的23对染色体的个体,也会几代之后迅速湮灭,决不会取代大多数的群体。

 

有人会说,我们依据现在的染色体易位疾病的情况,来对比“23对染色体的人取代24对染色体的猿人”的假定适合吗?我们并不知道那时的情况啊?

 

是的,我们不知道那时的情况。然而,做出“23对染色体的人取代24对染色体的猿人”这个假定本身,就是依据现代染色体易位疾病状况。显然,提出这个假设的人们同样不知道20几万年前的情况。

 

综合上述对于骤变论产生的基础的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不相信“骤变论”的假说,不相信有“23对染色体的人因骤变取代了24对染色体的猿人”的可能。被广泛传播的“上帝的语言”一书中,认为现代人是由猿人骤变来的,完全是无根据的假想。

 

注释:

1. The phenotype is "the total of everything that can be observed or inferred about an individual." Theodosias Dobzhansky 1962, Mankind Evolvi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 41-42.

2. Bo Wang, et al. ,Case Report: Potential Speciation in Humans Involving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sBiomedical Research 2013; 24 (1): 171-174

3. Iain D O’NeillHomozygosity for constitutional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reference to origin, ascertainment and phenotype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055, 559–564.

4.Martinez-Castro, et al., A. Homozygosity for a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13q14q) in three offspring of heterozygous parents. Cytogenet. 1984Cell Genet. 38, 310–312.

5. Zuo Yingxi, et al., 15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性婴儿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Chin J PediatrJanuary 2004 , Vol 42 , No. 1

上一页 1 2 3